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周凌云教授勇闯禁区,临床中成功地建立了一种“眼部内刺法”,使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的难题得到了解决。此项临床课题近日分获2009年度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应用一等奖。
眼运动神经麻痹症属于临床常见而十分棘手的疾病,发病率为千分之二,主要症状为斜视、复视及眼睑下垂,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外观容貌。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目系脉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风痰阻络、筋脉弛缓所致。眼肌麻痹病因复杂,多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眼外伤、脑外伤、脑肿瘤、颅内感染有关联。
针对这一临床难治之症,周凌云开展了《眼[文]部内刺法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的临床研究[章]》。她在临床中确定内直肌穴、外直肌穴、[来]上直肌穴、下直肌穴等6个眼外肌穴,比传[自]统医学循经取穴更接近病灶;同时根据病症[湖]选取眼周围攒竹、晴明、阳白、鱼腰、丝竹[南]空等穴位,并配合循经取穴理论在肢体远端[长]取合谷穴。操作中用左手将患者眼球轻轻推[沙]至反方向,右手持不锈钢毫针沿眼球和眼眶[中]间缓慢刺入约20~25毫米深,如手下突[医]然有真空感立即停针。透刺法操作是将攒竹[康]透晴明、阳白透鱼腰、鱼腰透丝竹空等相近[复]穴位平刺相透。得气留针10分钟后,利用[理]电子脉冲仪给予微电流刺激。
自2002年以来,已有1730余例眼神[疗]经麻痹的患者接受了此方法治疗,绝大多数[培]病例眼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眼球活动自如[训],斜视、复视消失,眼睑下垂得到纠正。“[学]眼部内刺法”的机理是:选取麻痹眼肌为主[习]穴进行针刺,直接刺激麻痹眼肌的肌梭、肌[网]腱等组织,同时加用小电流,使麻痹的眼神[文]经产生兴奋,增强眼肌的放电量,改善局部[章]血液循环,从而加速恢复眼运动神经及其支[来]配的肌肉系统的运动功能。
“眼部内刺法”是将微细毫针沿眼球和眼眶[自]之间刺入麻痹眼肌穴位区,且一次进针数至[湖]少在3~5根毫针,其操作难度大,术者一[南]定要反复进行动物实验,仔细体会手下针感[长],在极为熟练地掌握针刺技术后才能应用于[沙]临床,确保不伤及眼球和眼内动脉。这里,[中]针刺眶内穴位时,要先将眼球压向一侧,以[医]防误伤眼球;应用电针时电流量宜轻微,用[康]电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起针后必须马上[复]按压针眼1分钟以上,以免眼内出血。
此外,“眼部内刺法”还有着严格的适应证[理]和排除标准。其中,眼肌麻痹做过眼科手术[疗]及先天性斜视者、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者、[培]合并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疾病危及生命者、[训]合并严重感染者、处于妊娠期的妇女,以及[学]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等疾病所致眼肌麻痹者[习],均不适合这一针灸手段。
案例一则
患者李某,男,46岁,农民,于2008年10月上旬因车祸造成头外伤,左眼上睑下垂到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以“头外伤动眼神经麻痹”收入眼科病房。采用“眼部内刺法”进行针刺,患者出院后在门诊继续针刺治疗。针刺15次时,李某能睁眼并露出半个瞳孔,眼球向内移动约12毫米,可上下轻度活动,复视。继续针刺15次后,眼睑睁闭自如,眼裂大小与右眼相同,瞳孔及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复视消失,临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