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的应用,多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进而确定病机证型、选穴治疗,有些针灸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经验配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按照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前人的经验配穴,疗效往往也有局限。
笔者自从追随冯世纶教授学习胡希恕经方学[文]说以来,对中医汤液治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章]识,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笔者反思[来],六经辨证的方法是否可以像胡派六经八纲[自]理论指导应用中药一样,用在针灸治疗的领[湖]域呢?
近阶段来,笔者尝试以胡希恕经方理论的应[南]用思路,结合前人针灸的经验穴位,寻求与[长]经方方剂相对应的配穴,然后再用六经八纲[沙]辨证的理论指导临床应用,逐步获得了一定[中]的疗效。
这个案例是笔者最近应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医]针法治疗的一个成功案例,涉及了葛根汤、[康]小柴胡汤和石膏药证的相应配穴,在此介绍[复]如下。
典型病案
代某,男, 45岁。2014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主诉枕部麻木,早起颈项抬起困难。兼[理]见口略干不苦,时胸胁胀满,无心悸,大便[疗]干,小便正常,容易发脾气,无发热,汗出[培]正常,无腹痛胀,无明显四逆恶寒。舌质红[训],苔微腻。脑户穴周围麻木感,颈部后压痛[学]。
辨证: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经方辨证处方思路:患者枕部麻木,颈项不[习]适,辨证为太阳;胸胁胀满,容易发脾气,[网]辨证为少阳;口干等辨证为阳明,合而为三[文]阳合病。经方处方当为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章]石膏,但患者不愿服用中药,所以按照该处[来]方思路给予针灸治疗。
用针思路分析:针对葛根汤思路选穴足三里[自]、中脘、血海、风池、风府、脑户和颈部阿[湖]是穴,针对小柴胡汤思路选穴期门,针对石[南]膏证思路选穴天枢、曲池。
针灸处方:足三里、中脘、血海、风池、风[长]府、脑户、期门、曲池、天枢和颈部阿是穴[沙]。
运针方法:足三里、中脘用补法,血海、期[中]门用平补平泻,天枢、曲池用泻法,风池、[医]风府、脑户和颈部阿是穴不用手法。风池、[康]风府、脑户、曲池和颈部阿是穴留针30分[复]钟,余处不留针。日1次。
病人1次治疗显效,3次后痊愈。
机理分析
《伤寒论》第1条曰:“太阳之为病,脉浮[理],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总[疗]纲,从这里可以看出,伤寒表不解,其典型[培]的症状主要集中在头项部。而针灸临床中,[训]治疗头项部疼痛,无论外感内伤,疗效较好[学]的穴位大多也集中在头部,像太阳穴、率谷[习]穴及印堂、攒竹、风池、风府等穴,在临床[网]中经常应用,而且疗效不凡,可见这些穴位[文]具有解表的作用。而《伤寒论》第24条又[章]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来]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也[自]给我们提示,刺风池、风府有解表的作用。[湖]这些穴位都相当于经方的解表药,应用得法[南],与经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伤寒论》第31条曰:“太阳病,项背强[长]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此条里[沙]面提到的“项背强几几”,显然也是葛根的[中]一个明显的药证,临床中处理这个症状时,[医]阿是穴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有好多个穴位[康]可以选用,像手三里、二间、三间等等。笔[复]者在这个处方里主要还是选用了局部的阿是[理]穴。其次,葛根汤方中除了麻黄、葛根之外[疗],实际含有一个减量的桂枝汤。桂枝汤由桂[培]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训]成,胡希恕先生认为其有健胃、生津液、补[学]虚的作用,所以选用足三里、血海、中脘以[习]健胃补虚。
《伤寒论》第143条曰:“妇人中风,发[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文]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章]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来]”而第144条又曰:“妇人中风,七八日[自],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湖]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南]时,小柴胡汤主之。”从中可以看出,刺期[长]门和小柴胡汤之间存在某种相似关系,所以[沙]笔者临床应用刺期门代替小柴胡汤中的柴胡[中]、黄芩,“随其实而泻之”,而小柴胡方中[医]之党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的功效[康],在上述桂枝汤的一些相应选穴中已经表达[复],故不再重复选穴。
石膏证在胡希恕先生的经方体系中则以清阳[理]明之热为主,故选用天枢、曲池泻热,兼刺[疗]期门清少阳之热,两者实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培]。
笔者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发现,针灸辨证体系可在脏腑经络的理论指导下应用,同样也可在胡希恕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应用,穴位的应用和经方的应用一样,只要辨证精确,选穴对应,也一定会和应用六经理论体系指导的经方治疗一样有效。本案例只是笔者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的一种初步认识,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探索和验证,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才可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