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针灸入门先学什么 / 正文

浅谈《刺法灸法学》操作技能教学中针刺基本能力的培养(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 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操作 技术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是针灸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刺法灸法学包括几十种不同 针具及刺激方法、刺激强度、刺激部位的针灸治疗技 术, 这些技术是基于历代针灸学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 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刺法灸法学》的学 习是一个技能训练的过程。同时, 《刺法灸法学》是 《经络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的桥梁课程, 《刺 法灸法学》中操作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临床的安 全性和疗效。因此, 《刺法灸法学》的应用是一个长 期的实践过程,随着临床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要求, 《刺法灸法学》中操作技能训练成为《刺法灸 法学》课程教学的灵魂。诸多针具及刺激方法中,毫 针刺法是每一个针灸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 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毫针刺法,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至 关重要 [2] 。 目前, 《刺法灸法学》的刺法部分实操课的教学 主要涉及练针法、毫针进针法、毫针行针法、分部腧 穴毫针刺法、辅助针刺手法、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 气法 [3] 。 刺法的操作涉及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和临床 常用的刺法 [4] 。 然而笔者认为支撑各种技术的还应当 是一种能力的训练,这种能力为针刺基本能力。针刺 基本能力包括治神养气的能力、触觉感知的能力,而 后才应当是具体刺法的操作训练。

1 治神养气的能力

治神养气的能力是《刺法灸法学》针刺基本[文]能力 的根本。治神法又称守神法,古代医籍及现[章]代临床高 度重视治神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5 - 7] 。 《素问· 宝命全 形论》曰: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 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来]药为真, 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自]凡刺之 真,必先治神。 ”该条文强调用针刺方法治疗疾病, 一般人不知针刺的道理及其奥妙,首先要治[湖]神,其次 要养气。气是人与自然相沟通,并进行感应[南]的内在基 础 [8] , 医生通过集中意念对患者进行精神调摄及施[长]以 一定的针刺手法,促使针下得气,气至病所[沙]以提高临 床疗效。只有提高医者的治神养气的能力,[中]进而才能 与患者互动,调动患者的正气,提高临床疗[医]效。 《刺 法灸法学》 的教学实操课中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首先是 培养学生自身治神养气能力,该能力的积累[康],是针刺 教学实操课针刺基本功训练的根本。

治神养气的能力可通过站桩、打坐等培养。[复]在安 静的状态下, “澄其心、安其神” ,通过调节呼吸、放 松形体、调控精神,达到精神或意识的澄清[理]透明,放 空外界的纷扰而“无为” 。与此同时,意识回归身体, 感知自身身体的变化, 并感知自己与环境之间信息互 动,实现完全的安静和对自我及周围环境的[疗]敏感性, 实现“无不为” ,为后期触觉感知能力的训练打下基 础。 《灵枢·终始》载: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 ,与 道家《清静经》的主旨“人能常清静,天地[培]悉皆归” 一致,即一个人能够常清静,天地的力量会[训]回到你生 命上来。 在清静的状态下是能够大量地感知周围的信[学] 息。该经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天地悉皆归[习]”神秘主 义境界论 [9] 。

2 触觉感知的能力

触觉感知的能力, 是指通过触觉能够感知针刺前 后各种不同组织触发的不同手感, 患者不同的主诉所 伴随的不同针感, 以及针刺后机体对针刺产生的反应 性的感觉。 简单地说, 在针刺中触觉感知能力的训练, 也就是感觉的训练。 中医学系统中对患者的信息收集 基本依靠望、闻、问、切,主要靠感觉器官[网],因此感 官是否灵敏直接关系到医者的医术和医者对[文]患者病 理状态的认识。通过对触觉进行训练,使医[章]者触觉变 得敏感,能感知针体刺到各种组织的感觉,[来]以及感知 患者机体对针刺到组织后的具体反应。具体[自]来讲,针 刺入穴位之后, 医者以针为媒介物靠触觉感知针尖的 位置、方向和刺入部位的组织类型,就像是[湖]盲人的手 杖。这种触觉感知的能力是《刺法灸法学》[南]教学实操 课针刺基本功训练的灵魂。

触觉感知能力的训练,是指在治神养气的基[长]础 上, 感知捕获信息的差异, 并非简单的触摸外界事物, 如不同温度的水表面气流的差异。 进行触觉感知能力 的训练,应当闭目塞耳,切断干扰信息源,[沙]刻意培养 双手的感知能力, 充分地感知自己、 感知周围的环境, 把意识延伸出去,通过空气、肌肉感知更深[中]层次、更 具体的信息。即“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医]户塞牖, 魂魄不散” ( 《灵枢·终始》 ) 。犹如脉诊,五脏六腑之 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这是寸口脉[康]能够诊察 脏腑信息的基础 [10] 。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 “黄 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复]?岐伯 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 (脉)皆为变也。 ”这 是讲人体受到惊吓或恐怖, 甚至因动静之间的变化, 脉搏都会随之改变 [11] 。因为寸口脉管周围组织携带 不同脏腑的各类信息, 医者通过寸口脉各分部血管壁 和血管周围组织形态等信息学改变进而感知[理]脏腑病 变疾病,甚至通过“脉象读心术” 。

除此之外, 我们可以通过感受同一部位差异来进 行训练,在训练有素的医者的引导下,感知[疗]同一患者 双侧肩部的信息差异,或不同患者(年龄、[培]性别、体 温、胖瘦、高矮、疾病类型、饮食习惯、运[训]动习惯等 不同)的更深层次、更为具体的信息差异,[学]最终使医 者感知“气” ,包含各类病理信息的“气” 。医者方能 感知到针刺得气“酸麻肿胀”所伴随的经穴[习]处一系列 的“若有得” “若有失”的信息变化。如“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网]言补者佖 然若有得也, 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 《灵枢? 小针解》 ) , 最终达到“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 《灵枢·九针十二 原》 ) 。怡神于针尖,明察针下气机的变化 [12 - 13] ,一定 程度上影响病人的意识情志活动 [14 - 15] , 达到调气治病 的目的,即“瞻其目制其神,令气易行” ( 《素问·针 解》 ) 。 古人针刺, 在行针操作中通过看着病人的眼睛, 进而影响病人的“神”和“意” ,进而影响“气” 。因 “意为气之帅” “意行则气行” “意止则气止” 。通过 眼神的交流,能最直接地影响到“气” 。

在感知作为支撑的前提下, 左右手配合起来对针 的把握和控制,也是针刺基本能力训练的内[文]容。 《灵 枢·九针十二原》曰: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 至而去之。左手持“针刺的位置” ,右手持“针” ,通 过左手驾驭针和针刺的位置,达到右手针刺[章]的目的。 左手一定敏感地感知针下的情况,下针如有[来]神,才能 对针有所控制,因此左手触觉的训练也是特[自]别重要 的。 《难经·七十八难》记载“知为针者信其左[湖],不 知为针者信其右。 ”即是强调左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 用是右手无可取代的, 针灸医生应对左手在针刺过程 中的应用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左手感知局部[南]经气所 在,通过揣摸、按压手法准确定位腧穴;弹[长]努手法能 激发经气、促使得气;爪切手法可以最大限[沙]度地避免 或减轻进针时的疼痛; 循摄和按压手法的配合应用能 诱导气至病所。

《难经》论针法八十难曰: “经言有见如入,有 见如出者,何谓也?然。所谓有见如入者,[中]谓左手见 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医]谓有见如 入, 有见如出也。 ” “气至” 实为针刺治疗前, 押手 (左 手)在针刺部位的手下感应,发生在进针之[康]前,而非 进针后得到的患者或医者的感觉,该“气至[复]” “气尽” 是通过押手(左手)感应到的,而非刺手([理]右手)或 患者,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押手(左手)在针[疗]刺操作中 的重要性。

3 小结

因此,针刺基本能力的训练首先应该是治神[培]养 气、触觉感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感觉性[训]的培养, 押手和刺手双手感觉的培养。 其次是持针法、 进针法、 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具体操作技巧。[学]前者是针 刺的根本和灵魂,需要长时间的坚持练习和[习]技术训 练,应当结合课堂和平时训练,具体可以表[网]现为器具 训练和人体实训。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本能力训练的基 础上学习,有选择地使用各类具体操作,这[文]样才能获 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韩丽 赵百孝 邬继红 许安萍 杨秀岩 田丽芳 田阳春 林岷瑜

相关文章

@长沙湖湘杏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04542号-2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网站地图.技能证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