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会即指脏、腑、筋、骨、血、脉、气、髓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的聚会点,故称为“八会穴”。本歌首先于《针灸聚英》,但其它书籍仅有八会穴,未列歌诀。为诵读方便,我们对部分句子进行了变动。本歌选自《针灸聚英》一书。
【原文】
腑会中脘脏章门,①髓会绝骨筋阳陵①,
骨会大杼脉太渊②,血会膈俞气膻中③。
【注释】
①髓会绝骨筋阳陵:原作“筋会阳陵髓绝骨[文]”,今改之,阳陵即阳陵泉穴。
②骨会大杼脉太渊:原作“骨会大杼气膻中[章],”今改之。杼(zhù柱)原指织布的梭[来]子,此指杼骨。椎骨。
③血会膈俞气膻中:原作“血会膈俞太渊脉[自]”,今改之。气膻中即气会于膻中穴。
【按语】八会穴首载于《难经》。会,有聚[湖]会的意思。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南]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地方。《难经?四[长]十五难》说:“腑会太仓(即中脘穴),脏[沙]令季胁(指章门穴),筋会阳陵泉,髓会绝[中]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令[医]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指膻中穴)。”这[康]些穴位多分布于躯干部。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复]以养,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理]脏皆禀于脾,章门为脾之募穴,故为脏之会[疗]穴;胃为“太仓”,主受纳、腐熟水谷,故[培]为“水谷气血之海”,与脾合称“后天之本[训]”,六腑皆禀于胃、中脘是胃之募穴,故为[学]腑之会穴;膻中当胸中为宗气积聚之处,《[习]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网]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膻中为心包络[文]之墓穴。《灵枢?海伦》说:“膻中者、为[章]气之海”,故膻中为气之会穴;膈俞穴在第[来]七胸推下,两旁开一寸五分处,其上为心俞[自],下为肝俞。心主血脉、肝藏血,故称隔俞[湖]为血之会穴;阳陵泉在膝下腓骨头前,是胆[南]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而肝主筋,膝又[长]为筋之府,故称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太渊穴[沙]位于寸口手太阴动脉,是脉之大会,肺朝百[中]脉,故太渊为脉之会穴;大杼在第一胸椎下[医]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康]肾主骨,古称椎骨为杼骨,髓自脑注脊,下[复]贯尾骶,渗诸骨节,张世贤说:“诸骨自此[理]擎架,往下支生,故骨会于大杼”;绝骨即[疗]悬钟穴,位于足外踝上三寸,属胆经,《灵[培]枢?经脉篇》说:“胆足少阳之脉……是主[训]骨所生病者”,诸髓皆属于骨,故为髓之会[学]穴。
在临床上,由于八会穴在生理上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特殊关系,故而在治疗上有其特殊的效果。凡属以上各类疾病,都可配其会穴进行治疗,如以太渊为主穴,配以内关,治疗“无脉症”,取大杼穴治小儿麻痹症的上肢瘫痪,针中脘穴治胃痛,灸章门穴治脾虚不运等均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