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叶--《辞典》
【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 Bái Sū Yè
【别名】荏叶(《别录》)。
【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片,夏、秋采[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章]段,晒干。
【化学成份】叶含挥发油,主为紫苏酮。
【性味】
辛,温。
①孟诜:"性温。"
②《滇南本草》:"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理气,消食。治感冒风寒,恶[来]寒发热,咳嗽,气喘,食积,吐泻,冷痢。[自]
①《别录》:"主调中,去臭气。"
②《本草拾遗》:"捣敷虫咬。"
③《日华子本草》:"调气,润心肺,长肌肤,益颜色,消宿食,[湖]止上气咳嗽,去狐臭,敷蛇咬。"
④《滇南本草》:"治伤寒发热、无汗、头疼,一切风寒痰涌而[南]结,霍乱转筋,咳嗽吐痰,小儿风症。定痛[长],止喘。"
⑤《生草药性备要》:"下气,除风湿。"
⑥《福建民间草药》:"消冷气,止冷痢,祛风解热,驱虫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沙]或研末。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冷痢:白苏茎叶三至五钱,红糖少许,[中]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蛔虫:白苏叶,研末,每次用一钱(小[医]儿酌减),调白糖二钱,用开水送下,每日[康]早晚和饭前各服一次。(《福建民间草药》[复])
③治男子阴肿:荏叶生捣和醋封之。(孟诜[理])
④治虺中人:以荏叶烂杵,猪脂和,薄敷上[疗]。(《梅师集验方》)
【摘录】《辞典》
白苏叶--《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
【拼音名】 Bái Sū Yè
【英文名】 Leaf of Common Perilla
【别名】荏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pilla frutescens (L.) Brit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置通风处阴干[培]。或连嫩茎采收,切成小段,晾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0.5-2m。[训]茎直立,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学]叶对生;地柄长3-5cm,背腹扁平,密[习]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网]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上[文]面被疏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章]-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来]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自]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梗密被柔毛[湖];花萼钟形,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南]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实增[长]大,萼桅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沙]小,下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皮针形;花[中]冠通常白色,冠筒短,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医]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康]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药2室;花柱[复]先端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理]近球形,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疗]-12月。
【化学成份】含紫苏醛(perillal[培]dhyde),紫苏酮(perillak[训]e-tone),香需酮(elsholt[学]ziaketone),左旋柠檬烯(li[习]monene),蒎烯(pinene),[网]肉豆蔻醚(myristicin),莳萝[文]油脑(dillapiol)[1,2],[章]豆甾醇(stigmasterol)[3[来]]。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作用 小鼠灌服白苏叶甲醇提取物2g/kg,可[自]使腹腔注射环已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延长8[湖]4%。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系紫苏醛和豆甾[南]醇[1]。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紫苏醛,[长]左旋柠檬烯,紫苏酮,香薷酮,肉豆蔻醚和[沙]莳萝油脑化学类型化合物,各以要当于提取[中]物2g/kg的量给小鼠口服,也有延长戊[医]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作用,其中含莳罗油脑和[康]肉豆蔻醚型化合物的叶提取物作用最强[2[复]]。
2.轻泻作用 含紫苏酮型物质(PK)的叶提取物1g/kg口服,可能性显着促进小鼠小肠内容物推进,0.25g/kg剂量即有此作用。将PK类物质继续分离得到的紫苏酮19mg/kg促进小肠内容物推进率可达138%,在3.8-15mg/kg剂量依赖性试验中,口服15mg/kg时作用达峰值,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