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 Bā Dòu Ké
【别名】巴豆皮(《宣明论》)。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皮。植物形[文]态详"巴豆"条。
【功能主治】
①《纲目》:"消积滞,止泻痢。"
②《本草再新》:"杀虫,败毒。破瘰疬痰核。"
【附方】治泻痢:巴豆皮、楮叶(同烧存性[章])。研,化蜡丸绿豆大,每甘草汤下五丸。[来](《宣明论方》胜金膏)
【摘录】《*辞典》
巴豆壳 《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纲目》。
【拼音名】 Bā Dòu Ké
【英文名】 Croton Shell
【别名】巴豆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自] tiglium L.的种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oton tiglium L.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种子时,剥取种[湖]皮,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巴豆 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幼枝绿色,[南]被稀疏星状毛,老枝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长2-6cm;托叶线形,长2-4mm,[沙]早落;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1[中]5cm,宽2.5-8cm,先端渐尖或长[医]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枚[康]无柄的杯状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齿尖常[复]具小腺体,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后变[理]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干时呈淡黄[疗]色。总状花序顶生,长5-14cm,有时[培]达观2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训]花,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苞片钻状,[学]长约2mm;雄花花梗细而短,长3-4m[习]m,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深[网]裂,先端疏生星状毛,裂片卵形,长约2m[文]m;花瓣5,长圆形,和花萼几等大,反卷[章],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雄蕊15-20,[来]着生花盘边缘,花丝上部被柔毛,花药干时[自]呈黑色;花盘盘状,边缘有浅缺刻;无退化[湖]子房;雌花花梗较粗,长2-3mm;花萼[南]5深裂,裂片长圆形,外被星状毛,长约2[长].5mm;无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沙]的星状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中]个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有3钝角[医],长约2cm,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种[康]子3颗,长卵形,背面稍凸,淡黄褐色,长[复]约是1cm,宽6-7mm。花期3-10[理]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疗]见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培]、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辛;温
【归经】肠经
【功能主治】温中消积,解毒杀虫。主泄泻[训];痢疾;腹部胀痛;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烧灰存性,入丸[学]、散。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纲目》:消积滞,止泻痢。
2.《本草再新》:杀虫,败毒。破瘰疬痰[习]核。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