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卷下:肾气丸
别名
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卷上)、崔氏八[文]味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附方)、[章]《金匮》肾气丸(《内科摘要》卷下)、桂[来]附八味丸(《医方集解))、桂附地黄丸([自]《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处方组成
干地黄128克 薯蓣64克 山茱萸64克 茯苓48克 泽泻48克 丹皮48克 桂枝 附子(炮)各16克
制法
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
1.抗实验性病理代谢的研究 《日本汉方医学》1982(4):10,[湖]给增龄大白鼠投与八味地黄丸,探讨了谷光[南]甘肽代谢,结果①晶状体中GSH和GSS[长]G有意义地增加,推测八味地黄丸有预防老[沙]年性白内障的效果,②血中GSH增加,推[中]测八味地黄丸参与红细胞膜的谷光甘肽代谢[医];③睾丸中GSH增加,提示八味地黄丸参[康]与DNA合成和谷光甘肽代谢。2.抗糖尿[复]病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研究》1982(1):46,用[理]八味丸粉末给链脲佐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模[疗]型口服,结果表明八味丸能有效地抑制其饮[培]水量、尿量、血糖及尿糖量。而组成该方的[训]单味药仅山茱萸有效,并进一步找到抗糖尿[学]病有效成分为熊果酸及齐墩果酸。
功能主治
温补肾气。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习]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网],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文],久泄。现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章]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来]喘等属于肾气不足者。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一日[自]三次。
注意
如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湖]肾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用。
备注
方中地黄、山茱萸补益肾阴而摄精气;山药[南]、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泄肾中水邪;牡丹皮[长]清肝胆相火;桂枝、附子温补命门真火。诸[沙]药合用,共成温补肾气之效。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下《金匮要略》,又名“金[中]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肾气丸
组成
干地黄八两(240克) ,山药和山茱萸各四两(各120克),泽[医]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克),桂[康]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克)。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复]5丸(6克,可加至25丸(10克),酒[理]送下,每日2次。现代临床用法:可作汤剂[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培],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训]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脉[学]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习]等。
配伍特点:一是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网]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文]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章]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温补肾气,且作丸内[来]服,故名之“肾气丸”。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自]临床应用以腰痛脚软,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湖]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脉沉细为辨[南]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长]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沙]性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中]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阳不足者。[医]
3.慢性肾炎:加味治疗50例,以临床症[康]状消失,尿检蛋白、潜血均转阴为治愈结果[复]:临床治愈41例,好转7例,无效2例,[理]总有效率96%。(《陕西中医》2010[疗]年第5期)
4.支气管哮喘:加味治疗54例,与常规[培]西药治疗54例对照,疗程30日,以临床[训]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消失,记为临床控制。结[学]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30%,明[习]显高于对照组。(《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网]014年第2期)
5.前列腺增生症:加味治疗122例,与[文]前列康片治疗106例对照,疗程30日,[章]以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评价、病情评分[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为评价标准。结果:[自]治疗组显效68例,有效42例,无效12[湖]例“总有效率90.12%;对照组显效4[南]4例,有效3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长]75.12%。(《中国中医药科技》20[沙]10年第5期)
6.男性不育症:加味治疗少弱精子不育症[中]42例,与枸橼酸氯米芬(克罗米芬)、肌[医]苷治疗21例对照,以配偶受孕为痊愈,以[康]虽未受孕但精子密度、数量、活力、活动率[复]以及畸形率均正常为显效,精子功能检测虽[理]不正常,但精液常规检查有群级间改善为有[疗]效,疗程90日。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培],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88.[训]10%;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学]5例,总有效率57. 14%。(《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第[习]22期)
方解
本方诸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肾为水脏,内[网]寓命门真火,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故腰痛[文]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肾阳[章]虚弱,气化不利,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来]少腹拘急,甚或转胞、或水肿、痰饮、脚气[自];肾阳亏虚,水液直趋下焦,津不上承,故[湖]消渴、小便反多;病症虽多,病机均为肾阳[南]亏虚,所以异病同治,治宜补肾助阳,即王[长]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理。方[沙]用辛热的附子温壮元阳,辛温的桂枝,温通[中]阳气,二药相合,温肾助阳化气,共为君药[医]。然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阳虚则[康]阴不化,故重用于地黄滋补肾阴,用山茱萸[复]、薯蓣(即山药)补肝脾益精血,共为臣药[理]。君臣相伍,一阳一阴,阳得阴生则温而不[疗]燥,阴得阳化则滋而不腻。即所谓“善补阳[培]者,必于阴中求阳”。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训]药多,其立方之旨,在于“微微生火”,“[学]少火生气”之义。方中佐以泽泻通调水道;[习]茯苓健脾渗湿;牡丹皮清泻肝火。此三味寓[网]泻于补,使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文]可能助湿敛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章]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来]复常,则诸症自除。
现代研究
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神[自]经源性膀胱、高血压、低血压、慢性支气管[湖]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尿[南]路感染、遗尿、神经衰弱、自发性气胸、白[长]内障、阳痿、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沙]血、席汉综合征、不孕症、神经症、骨质增[中]生症、荨麻疹、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等证[医]属肾阳不足的病症。
实验研究表明,肾气丸具有调节免疫、抗衰[康]老、类似激素样作用、降糖、降脂、改善记[复]忆、利尿、升高或降低血压、强心、改善骨[理]代谢、促进生殖发育、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疗]恢复损伤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内分泌等作用[培]。
注意
本方性偏温热,对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训]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使用。此外,肾[学]阳虚而小便正常者,为纯虚无邪,不宜使用[习]本方。吴仪洛称:“此亦为虚中夹邪滞而设[网]尔,若纯虚之证,而兼以渗利,未免减去药[文]力,当用右归丸或右归饮。”(《成方切用[章]》)
附
右归丸(《景岳全书》):大怀熟地黄八两[来](240克), 山药炒四两(120克) ,山茱萸微炒三两(90克) ,枸杞微炒四两(120克), 鹿角胶炒珠四两(120克),菟丝子制四[自]两(120克),杜仲姜汤炒四两(120[湖]克) ,当归三两(90克)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60~120[南]克), 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60~18[长]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g,[沙]每日2次。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中]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医]衰神疲,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康],或小便自遗,或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复]沉迟。
本方系由肾气丸减去“三泻”,即泽泻、牡[理]丹皮、茯苓,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疗]杞子、当归而成。方中集温补药与滋补药于[培]一方,纯补无泻,故益肾壮阳之力颇著;补[训]阳药与补阴药合用,则体现了“阴中求阳”[学]的用药法则。为填精温阳之峻剂,适用于肾[习]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方歌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山萸,苓泽丹[网]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摘录
《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